家有小子正叛逆——“新老師”王孝慧
發布:新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瀏覽:2016次
家有小子正叛逆
“新老師”:王孝慧
春節過后,小區封鎖,我家的一個推拉門在開門時發出吱吱的響聲。 先生說:“門不滿意,它在抱怨。它抱怨每天辛勤的勞作,它不想勞動了”。女兒有不同意見,接著說:“門只是在發發牢騷,卻依然堅持工作?!蔽业挠^點和他們截然不同:“門每天快樂的工作,它在歡快的歌唱呢!”
剛剛十三歲的上初二的兒子聽了我們的談話,走到門的旁邊,拉了一下門,仔細地觀察一番,對我們說:“貼在門上的門畫翹起來了,當門移動時,門畫摩擦門上的玻璃,就會發出吱吱的聲響?!?/span>
從這個小故事中,可以看出先生、女兒和我對沒有生命的門都投射出自己的感受,有了自己的評判。而我的兒子則不同,他對了解事物的真相充滿好奇,動手能力強,很快就找到了原因所在。
兒子就讀在縣初中的一個小班。因為年紀較小,名次在班里比較靠后。網課剛開始的日子,兒子沒有按時完成作業,先生吼打兒子,現在兒子常常把自己反鎖在房間,思考人生,更是荒廢了學業。我的先生使盡了他能用到的所有辦法,也無法讓兒子按時完成作業。先生決定對兒子放棄,看到兒子晚上不睡,第二天卻睡到中午卻又會忍不住想生氣,于是眼不見心不煩,就以回老家干活為名躲到了老家。
先生離開了,教育好兒子的任務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。眼看兒子班級群里同學們打卡、發作業,但兒子卻無動于衷,我心里和所有的家長一樣,很是著急,像先生一樣發脾氣、跺門,結果和先生一樣,你越急,他把自己關在房間的時間越長。搞不定兒子,我就整理自己兩年以來學習心理學的筆記;聽網上有關家庭教育的網課;讀《家庭心理學》;給心理熱線打電話;開始寫育兒日記,反省自己,認識到兒子和別人不同。在我不和兒子談學習的接納之下,兒子慢慢的走出他的房間,他會抽出一些時間在廚房做美食,在客廳看電視。有一天我心中莫名的煩躁。上百度搜索人為什么煩躁的原因。兒子看見后過來把我的網頁關掉了。我問他這是為何。兒子幽默的說:“病因在我,你不搜如何教育好孩子,讓孩子聽話,卻搜為什么煩燥?”
為什么呢?這就是兒子看到的真相。那天下午,我上網課時發現兒子班級也在進行數學直播,但我的兒子卻把自己關在房間,那天他只在吃午飯時出來五分鐘。晚上兒子出來做晚飯,問他在房間里干什么,他說他在屋里學習。我給先生打電話,卻聽到先生在電話那邊咯咯的笑,說我學了心理學,讓我想想法子,有法子就多施展施展。我聽了很不高興。先生從老家回來了了?;貋淼牡谝痪渚驼f:“叫你在他們班級群顯擺,你還顯擺唄,你兒子待在房間,近一個月不出門,也不交作業。你還顯擺!”我聽了更不高興。后來我進行了自我覺察:我之所以煩躁,是因為我認同了先生的話,覺得自己不行,對自己不自信,不相信兒子。父母的成長,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慢慢變化的過程,我們急于讓自己成長,讓孩子改變,這恰恰違背了心理發展的規律。
青春期孩子的主要問題是焦慮,他們在乎同齡人的關注,在乎來自同學和朋友的評價,最后在乎老師和家長的看法。家長和老師看不到孩子的焦慮,理解不到他們。這也是兒子不搭理大人,把自己關在房間的主要原因。我們的話在他身上也就失靈了。焦慮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,要激發他們成長的動力。兒子需要來自同學的認同,又需要來自老師的認同,甚至讓家長認同,我在收拾兒子的書包時曾無意中看到兒子的學習目標,他不是不愛學習,不是不想學習好??墒抢蠋熀屯瑢W認同的是學習成績,而我和他爸爸也整天的說作業,這讓兒子倍感壓力,只好選擇躲在房間。
青春期的兒子面臨很多問題,我和先生只談學習,這讓兒子很不樂意。記得有一次我們家召開家庭會議,每個人確定一個主題。我和先生及18歲的女兒定的是如何有計劃的自主學習。兒子卻說“為什么不談家庭關系,不談談購物”。在兒子的心目中,營造一個良好的、和諧的家庭環境和購買一些宅在家里的生活必需品是最重要的。最后我們以三比一確定了學習的主題,讓兒子服從。兒子說此會議是“三英戰呂布”,此話一出口,兒子又忙解釋說:“我沒有呂布有才”。
從兒子的這句話可以看出兒子是矛盾的。如優勢教育的弘濟老師所說:青少年有一個理想的自我和一個現實的自我。理想的他是無所不能,不聽老師和父母的話,做自己想做的事,幻想自己將來很成功,猶如他自己所說:“就算是不上學去放羊,我也要建封丘最大的養羊場,讓封丘人都吃上我養的羊”?,F實的他盡管做出過努力,學習成績依然排在后面。
兒子五歲半上小學,因為發育較晚,低年級時學習成績就不是太好,經過他不斷的努力,成績慢慢的提上了,升初中時被縣一初中一個小班錄取。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,內容的增多,學習方法有所不同,讓年齡較小的兒子無法不適應??纯茨陜H13歲的兒子頭上長出來的白發,想想兒子的不容易,我的眼睛濕潤了?,F在成績優秀的孩子將來一定有創造力,一定會成功嗎?答案是不一定。既然不一定,為何我們要死死的盯著那個分數,盯著他的作業呢?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家長死死地監督,需要我們的理解、鼓勵、信任和認可。
兒子長高了,這半年快趕上我的先生了;他長大了,他不再是剛上初中時的那個躺在地上打滾,在手上演算數學題,不講衛生11歲的小屁孩。他開始理發、洗澡、追星、給自己買臉霜,春節放假前的周五放學后留在學校和學習好的學生一起辦板報。這幾天,老師和學生在家上網課。每當兒子從他房間出來他會跟我講一些事情,有好的事情,也有不好的。我知道他是因為信任我才跟我談的,就改變權威的管教方式,耐心的聽聽,放下身段和他成為朋友。我也清楚的知道不跟兒子成為朋友的話,我的兒子就什么話都不會跟我說了,他的心門對我徹底關閉,他待在自己房間的時間會更長。
昨天,兒子的房門沒有反鎖,這真是一個好的發展趨勢,出于對兒子的尊重,我沒有貿然進去。把自己的心安下來,走進孩子的世界,才能真正做好教育。于是我便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小詩:
“等
等待
等待芽
等待發芽
等生根發芽
等天漸漸變暖
等疫情一去不返
等你慢慢成長變大
還給你一片綠蔭天下
夏來花開花落秋果掛枝丫”
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天然的種子,他們來到這個世界,只需要簡單的生存條件,足夠的愛和心理養分,就足以成長為他獨特的樣子。不需要太多的施肥,也不需要太多的規則,每個孩子都被宇宙賦予了神圣的使命和生命藍圖,我們只需要追尋養育孩子的發展規律,陪伴關照,他們會成為你的一切。